新华社南宁2月13日电(记者段羡菊、覃星星、黄浩铭)清晨7:00,广西南宁市东部新城,天际浮起一抹淡黄色的微光。一栋栋现代化厂房的轮廓和楼宇间点点灯光浸在铁灰色的薄雾中。
广西宁福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厂区航拍。新华社记者周华 摄
在广西最大的动力电池生产企业之一的广西宁福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厂区内,100多名工人陆续走进生产车间,为交接班做准备。
从2022年3月开始建厂到当年12月实现投产,这家企业刷新了动力电池企业建厂的新速度。元宵节前夕,记者来到这里跟班车间主任的一天,感受动力电池企业蓬勃发展的一线脉搏。
7:30,车间外的员工通道,王东林在交接班日志上签下自己的名字。
“90后”的王东林是河南焦作人,1米75的身高,留着一头短碎发,两腮略显红润。他在宁福新能源母公司多氟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焦作基地工作了11年。2022年9月,宁福新能源项目建成后,他被派驻到南宁,担任生产部电芯分厂一车间主任。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1288.8万辆和1286.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4.4%和35.5%。
新能源汽车的产销两旺带动了动力电池等上下游产业的发展。从微观角度看,市场需求的旺盛程度体现在车间主任的工作细节之中。
7:40,早晚班的交接班小会开始,王东林将班组长和车间副主任召集在一起,了解晚班的生产情况和布置早班的重点事项。
“这个会每天都开,我们的订单很多,从去年4月起,生产线就是24小时不间断运转。”王东林说。
王东林(左)召集业务骨干开早晚班的交接班小会。新华社记者周华 摄
从员工通道看生产车间,一排排铝合金外壳电池从自动化生产线上流转,工人通过设备的显示面板监测运行情况。车间内明亮整洁,运转有序。
8:00,记者和王东林一起换上防尘服和鞋套,戴上口罩后,通过除尘通道进入到车间的内部。
走进车间内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显示内部温度、湿度和粉尘数据的屏幕。王东林介绍,为了保证动力电池质量,动力电池车间的生产环境要求恒温、恒湿和严控粉尘。
车间内,机器臂在各条生产线上翻转,生产一块动力电池,从原料到成品的10多道工序已经全部实现全自动化生产。机器旁的显示屏不断更新着各项指标数据,并通过智能信息系统同步到车间的主机。
“主机系统集成的AI功能会分析2500多项数据,形成实时更新的电子报表,通过绿、黄、红三种颜色标注数据情况,方便我们监测生产状态。”王东林说。
8:32,主机屏幕上出现了一组红色的数据,王东林快步来到正极卷料工序的生产线前,观察卷料的出料情况。几分钟后,王东林做出判断,是部分易耗件临近更换期,并嘱咐一旁操作设备的工人密切注意数据的变化,再出现连续报警就及时更换易耗件。
“过去的人工流水线作业,重点是人管人。现在是自动化生产,重点是人管数据,出现异常及时处理。”王东林说,现在工人的整体素质较高,中高职院校毕业生经过3天的理论培训和两个月左右的跟岗学习,基本就可以独立开展一般操作岗位的工作。
9:34,王东林来到电池静置车间。这里是电池出厂前一道重要的工序,电池需要在45摄氏度的高温室静置一段时间,以测试电池的性能。
高温环境下的测试车间由机器全自动化运行,工人只需在正常温度下的操作间监测数据变化和对出仓的电池进行检测。机器出现故障时,才需要技术人员进入车间维修。
29岁的车间班组长刘洪恩在动力电池生产一线岗位已工作10年,是王东林的徒弟。师徒两人调出近期生产数据,对不同时段温度、压强等进行对比分析,讨论改进工艺的方案。
“这个岗位比拼的不是苦熬和重体力劳动,而是考验对数据的分析和整理能力,每天都有细节可以改进,工作不枯燥。”刘洪恩说。
王东林(右)在向刘洪恩交待工作。新华社记者周华 摄
11:00,王东林作为生产部门代表参加公司组织的一款新产品导入量产线上线下研讨会。这是公司为一家新能源汽车头部企业量身定制的支持快充和长循环寿命的产品,5天后就要接受现场验收。参加会议的还有企业总部制造研究院、前瞻研究院的专家。
为了确保产品良品率和性能,这款产品在量产前需要在生产线进行多轮测试,生产的样品要进行拆解分析,制定出合适的生产参数。王东林的任务是根据会议制定的方案,将具体参数落实到生产之中。
最近1个月,王东林已经参加了6场这样的研讨会。公司总经理助理杨豪亮说,新能源产业迭代升级越来越快,倒逼企业加大创新研发力度和生产流程再优化。企业有专门科研团队负责新能源电池的全生命周期研究,对行业发展态势保持密切关注。
“企业需要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征途上分秒必争、奋发作为,否则随时可能被市场淘汰。”王东林说。
记者在工厂碰到了南宁市青秀区经信局干部唐嘉鸿。他平时常到企业走访,搜集和记录企业的相关需求,及时为企业提供各类服务。
宁福新能源项目落户后,南宁市通过成立工作专班、实体经济服务员驻扎企业一线等举措,指导推荐企业获得自治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广西智能工厂等各项认定,为企业申请了工业流动资金贷款,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难题。
南宁市委负责人还带队到企业的河南焦作总部,探讨如何延伸产业链、携手打造面向东盟的新能源电池及新材料产业基地。
“除了一线服务,我们还积极服务重点企业开拓市场。”唐嘉鸿说,通过深入开展“五找两促”“服务保障企业稳增长拓市场”等助企活动,相关部门帮助企业找市场、找资金、找配套等,为企业进一步拓展市场牵线搭桥,帮助企业获得更多订单。
依托比亚迪、宁福新能源在电池产业链上的优势,南宁市积极开展“链上招商”,引进一批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推动新能源产业垂直整合发展。如今,新能源电池产业成为拉动南宁市工业增长的最大动力,对当地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
12:05,王东林结束会议后来到厂内的食堂吃饭。食堂设在员工宿舍旁边,附近有员工超市、桌球室、乒乓球室等活动场地。
安装有落地玻璃门的食堂宽敞明亮,提供近50种菜品,一道荤菜4至10元不等,米饭、汤水自助。企业为每位员工提供每天25元的伙食补助,王东林花10元打了豆角肉丝和花菜肉片两个菜。
12:30,吃完饭后的王东林在厂区内散步。占地约500亩的厂区正在进行二期工程的设备安装和调试,干净整洁的园区道路看不到垃圾,两旁的树木绿叶葱葱,几乎听不见厂房内的机器噪音。
“我们的员工平均年龄25岁左右,创新能力和自主意识都比较强,企业很注重厂区环境、食宿条件、文娱活动等方面的打造,目的是提升年轻人对企业的归属感和凝聚力。”王东林说。
13:00,王东林回到车间翻看昨晚夜班和当天上午的工作记录,和值班技术人员分析生产数据。由于设备一直连续运转,在岗期间,除了吃饭等短暂休息时间,他需要在生产现场组织协调各种工作。
15:00,王东林到注液车间查看近期工序升级后的生产情况。车间外悬挂的标语“找借口只会失败,找办法才能成功”格外醒目。
王东林在车间巡查。新华社记者周华 摄
负责注液工序的班组长莫振鸿是一名“00后”,2022年毕业时他放弃了实习时一家传统制造业企业提供的岗位,投身新能源产业。
莫振鸿说,自己喜欢这里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和不断创新的企业精神。在前辈的指导下,他很快就从一名普通操作工成长为班组长,并在公司的鼓励和支持下参加成人高考、考取职称等级,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
“我们生产线每隔几个月就要进行一次小改进,每两三年就要升级迭代,对人才的需求很迫切,员工只要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参加继续教育,公司都有补贴。”王东林说,参加工作14年,他参与过锰酸锂、三元锂、磷酸铁锂等不同类型和规格电池的生产,见证了动力电池行业的高速发展,也见证了一批批行业技能人才的成长。
16:40,厂区实验室内,最新一批试产样品正在进行拆解分析。王东林在现场与专家和技术人员交流后,记录下需要调整的生产参数,回到车间继续对设备系统进行调整。
调整完主要设备生产参数后,已是18:42,王东林脱下防尘服,和同事走出车间。此时,厂区道路两侧的路灯已经亮起,不远处的宿舍楼和食堂人影穿梭。
“今天的工作暂时告一段落,但我们吃住都在厂区内,只要生产线遇到问题,我们马上就能赶到现场及时解决。”王东林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