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宁3月20日电(记者 陈一帆) 又到一年春耕时节,沃野焕新。
八桂大地上,智能化、自动化设备广泛融入农业生产,自动喷灌、智慧种植、车间育苗等技术在田间地头“扎根”。这些技术得以落地的背后,是电力正为智慧农业的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走进广西雾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位于南宁市宾阳县思陇镇的高效智慧农业示范基地,3座总面积超1.1万平方米的智能大棚映入眼帘。踏入其中,湿润的空气夹杂着青瓜清甜的气息扑面而来,数万株翠绿瓜藤在立体栽培架上蜿蜒生长,翡翠色的果实累累垂坠。
在广西雾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高效智慧农业示范基地里,全自动供液系统定时精准喷淋,让果蔬每天酣畅生长。邓有雄 摄
与传统农业“看天时”“养肥土”不同,这里种植靠的不是土壤,而是靠岩植高效栽培与智能温室大棚技术,这不仅实现“零排放”,而且一年四季都能生产新鲜果蔬。
温度28.9℃、湿度72%……在基地“大脑”的电子屏上,各项数据一目了然。现场主管李雪丽说,全自动供液系统每隔2小时精准喷淋,环境传感器实时捕捉温度、湿度、光照强度变化,一旦数据偏离设定范围,喷淋、遮阳、通风等设备就会自动开启,为果蔬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
据介绍,南方电网广西电网公司以新技术加速电网数字化转型,加强柔性智能配电网建设,配电自动化有效覆盖率达100%,支撑宾阳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达100%,让新能源绿电稳定可靠地送入千村万户。
“公司采用大量自动化设备,可靠供电很重要。”广西雾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廖燕芬说,有了稳定的电力支撑,现在公司扩大岩植高效智能化种植规模的信心更足了,“新建的智能化基地已通过验收,很快能投入生产”。
当无公害小青瓜在无土温室里四季丰收,电气化育秧效率也在悄然改写着春耕节奏。
农民将育秧毯卷成圆柱体,在托盘上整齐码好,放上自动传输带。邓有雄 摄
在贵港市平南县南部区域性水稻产业中心,一垄垄水稻秧苗长势喜人,自动化喷淋设备有序运转。该中心一期工程建成全自动育秧生产线、智能控温大棚等设施,通过自动化、工厂化育秧,满足周边种植户万亩农田的育秧需求。
“从播种、灌溉,到通风、控温,再到光学作用轮换、自动育秧架运转,都是自动化运转,全生产链条都依赖电力。”该中心负责人朱伟宗介绍,二期项目计划对育秧大棚加装LED补光系统,进一步提高育秧效率。
据了解,今年,广西电网建设规模将创“十四五”历史新高,规划建设110千伏及以上重点输变电工程305项、农村配电网工程4万多项,持续改造升级农网,提高电网数字化、智能化水平。